央行今日公开市场开展逆回购操作以补充流动性,然而,区区20亿元的规模,为近十年来最低水平。
在过去近10年里,单日低于10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,只有12次。50亿元单日逆回购操作只有6次,其中三次就发生在本月。
有评论戏称:“投的不是钱,而是态度。”
鉴于今日有100亿元逆回购到期,央行今日公开市场实际实现净回笼80亿元。
央行在想什么?
中证报援引分析人士称,不管是50亿还是20亿,都是象征性的量。量少,说明市场不缺钱。
用来衡量市场流动性的DR007指标也印证了这一说法。1月以来,DR007加权平均利率一直维持在2%以下的水平,显著低于2.2%的政策利率水平,表明流动性较为充裕,即使近几个交易日,央行连续小额净回笼,该指标仍然保持在相对低位。
12月的金融数据进一步确认信用扩张最快阶段已过,此前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定调,宏观政策“不急转弯”货币金融政策“稳”字当头。
央行在202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,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,加强与中长期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,始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,既不松,也不紧,短、中、长期流动性供给均保持在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合理均衡水平。
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认为,从近期央行开展操作的风格、货币政策相关表态看,未来可能形成每天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惯例,考虑到近期资金面边际宽松,操作量就减少一些,比如50亿元和20亿元,代表一种连续操作、呵护流动性的态度。
开源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杨为敩认为,跨年效应过去,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状态,此时没有必要大规模“放钱”从而推动资金面过于宽松,但是小幅开展逆回购,有助于缓解市场过度紧缩预期。
地量操作可持续吗
据中证报,2021年年初资金面宽松是季节性的,持续性不强,流动性状况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。
随着央行净回笼效应显现,近几日资金面已有所收敛,资金价格开始回升。
进入1月中旬,受缴准缴税、MLF到期等因素影响,可能吸收较多流动性,促使资金面加快恢复常态。随后,春节前资金的需求高峰,使得资金面存在继续收紧的可能。
后续央行可能会适时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。
热议降准
外界对于调节流动性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存在分歧,降不降准也引发了外界激烈讨论。
信达证券李一爽等预计,2021年春节前央行大概率会动用“定向降准+逆回购/临时性操作”的手段,补充市场流动性缺口。
申万宏源秦泰认为,2021年央行将进行两次“中性降准”每次各50BP,首次降准的时点可能从原先预测的1月延后至2月,第二次降准大概率发生在第三季度。
另外一边,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称,当前赌央行降准无疑是想多了,对于短期季节性流动性需求,央行完全可能通过MLF、SLF等工具进行对冲,降准将会释放强烈宽松信号,为大宗商品等涨价火上浇油,此时央行不会如此操作。
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:
流动性
市场流动性(Liquidity)指资产在无太大损失下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,它是一种所投资的时间尺度(变为现金的难易程度)和价格尺度(与公平市场价格相比的折扣)之间的关系。也指市场参与者广泛,同时买卖双方报价差距也很小,交易便利的市场状态。市场流动性是衡量市场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。市场流动性的具体体现形式是,在繁荣的市场中,金融产品的活跃交易。市场流动性通常简称流动性。
[理财] 编辑:小狐01-17
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共5745万户,年均超千万户,较“十二五”时期增长83%。其中,新办民营涉税市场主体5600万户,民营经济在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更喜人的是,新办涉税市场主体中 查看全文>>
[股票] 编辑:小狐01-17
2020年,疫情的爆发和反复是影响全球宏观经济、大类资产运行的核心变量,疫情冲击下的经济衰退和政策应对是大类资产运行的两条主线,最终是“史诗级”的刺激政策战胜了经济衰退的拖累,全球风险类资产和避险类资 查看全文>>
[理财] 编辑:小狐01-16
集微网报道12月7日,格力旗下“大松5G手机”悄然上架格力董明珠店。但官网数据显示,新机发布两天仅售出 75 台。惨淡的业绩再度引起市场的质疑与探究—格力为何坚持做手机?董明珠的坚持如果说造手机是格力 查看全文>>
[股票] 编辑:小狐01-16
数据支持 勾股大数据2021年才刚开始,南向资金就在港股市场掀起了一场飓风。截止1月15日,南向资金连续10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,累计1375亿港元。这是港股通以来第一次呈现如此密集规模的净流入。A股同 查看全文>>
[股票] 编辑:小狐11-04
本周央行继续开展逆回购操作,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本周,央行开展5100亿元逆回购操作,同时有3200亿元逆回购到期,此外,本周央行开展国库定存500亿元,本周央行总计实现资金净投放2400亿元。整体来看 查看全文>>
[财经] 编辑:小狐01-17
支付行业近期在资本市场动向不断。继去年末银联商务、连连支付之后,自2021年以来,已有3家支付企业宣布冲刺资本市场—畅捷通(A股)收钱吧(科创板)PingPong(创业板)此外,港股上市的汇付天下也发 查看全文>>